1949年新中国成立,上海钢琴产业迎新生
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政府大力发展文教事业,按国家“利用、限制、改造”政策稳定人心,各琴行满怀希望、重振旧业,使源自“谋得利”的制造工艺真谛,在上海众多钢琴的小作坊中得到继承,各琴行相继增产,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局面。期间较有名的有:永兴琴行的施特劳斯STRAUSS牌、精艺琴行的精艺牌、上海琴行的莫扎特牌、鸣凤琴行的华格纳牌、美惠琴行的霍夫曼牌、罗办臣琴行的鲁滨逊牌等。
1956年起,中国钢琴行业开始公私合并,上海乐器厂成立
1956年起,中国钢琴行业开始公私合并,为加强社会主义改造、发展乐器工业,集中上海地区包括永兴琴行三家琴行在内的共29家小厂之力,于惠民路927号(“谋得利”旧址)成立上海乐器厂,实现了集中生产、规模生产。
1958年夏,国家轻工部在上海乐器厂召开“全国乐器会议”,新中国自主知识产权钢琴在此诞生
1958年夏,国家轻工部在上海乐器厂召开“全国乐器会议”,会后设“试点组”于本厂,对钢琴、风琴进行解剖分析,对用料、工艺、技术进行交流,并将相关部件借助高校力量进行科学数据测定。在此基础上,按照演奏级要求,先后研制成4款中型钢琴,这是新中国钢琴的雏形,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,从此结束了一味模仿、袭用外国生产工艺的历史。不久上海乐器厂朱氏带领贺三友等又研发出七尺钢琴和九尺钢琴,中国乐坛也有了自己的大型专业演奏琴。之后,上海钢琴厂开始集中使用“聂耳”、“英雄”“上海”等新中国商标品牌。
1962年,上海乐器厂在国内创新不饱和树脂漆涂饰工艺,此技术随后向其余三家国有钢琴厂推广使用。
1962年,在厂部科研人员的数月努力下,经在无数次的工艺试验,上海乐器厂在国内创新了不饱和树脂漆涂饰工艺,该漆种已成为当今世界普及的涂装方式,此技术随后向其余三家国有钢琴厂(北京钢琴厂,广州钢琴厂,东北钢琴厂)推广使用。
1963年,上海乐器厂起草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《钢琴》国家标准
1963年,受国家轻工部委托,上海乐器厂起草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《钢琴》标准。其后,企业又组织科技人员编写了《钢琴制作技术》、《钢琴操作法》等一批著作,它们是中国钢琴制造较早的理论资料。
1964年起,上海乐器厂全力支援国营北京、广州、东北钢琴厂建设
1964年中国发生自然灾害,受国外技术封锁,物资紧缺。上海乐器厂在这个时期开发了许多的新技术(例如开创性试制成中国独立的多层毡呢弦槌),并与上海机械厂联合研制了多款钢琴生产专用机床、大批专用工具,并提供了大量人员、设备、技术以支援了北京、广州、营口等地钢琴厂的建设,为珠江,星海,东北这三家钢琴厂日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基础贡献。上海乐器厂同时考察筛选制定了我国乐器材的主产区、五金用材的标准。 (附:改革开放以后,上海钢琴厂由文化局转为轻工业部管辖。由于广州钢琴厂的薪资待遇比较优厚,一些上海钢琴厂的师傅开始南下广州,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钢琴厂林国海创办的广东香山钢琴厂,广州钢琴厂的工艺技术基础也在这个时期由此丰厚起来,当年所带来技术一直影响至今。因此,从某种意义上讲,上海钢琴厂是中国钢琴行业的“黄埔军校”,技术工艺影响全国各地。)
1967年,上海乐器厂更名为上海钢琴厂
1967年,为适应专业化生产需要,上海乐器厂更名为上海钢琴厂。
1970年,上海钢琴厂在国内试制成功电加热轧琴槌机
1970年,在全体技术人员的努力下,采用技术攻关和革新建成了钢琴琴槌加工生产流水线,在国内试制成功电加热轧琴槌机,槌柄自动钻孔机,弦槌铆钉机等数台设备,提高了钢琴琴槌的质量和产量,并减轻了劳动强度。
1972,上海钢琴厂制成琴背横料锯铣联合机和弦轴双头剥头机,琴键板刨光机等自动化设备
1972制成了琴背横料锯铣联合机和弦轴双头剥头机,琴键板刨光机等自动化设备。
1976年,上海钢琴厂引进欧洲进口车床,厂区扩建
1976年,为了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,厂部引进西德七轴铣床,将产品的标准化推上了新的台阶,并引进荷兰砂光机,大幅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,厂区扩建14000平方米,新增烘窑,形成了从原材料到产成品的一体化流程。
1977年,上海钢琴厂全面修订生产工艺规程
1977年,在厂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,全面修订2215道生产工艺规程并于1979年完成击弦机轴架钻眼自动化改造,消化气垫轧床、流转车两项新技术。
1979年,施特劳斯荣获“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优秀产品证书”同时获得“上海手工业局优秀产品证书”
1980年,施特劳斯荣获上海市工商局颁发优质名牌《著名商标》证书,同时获得上海市经委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。
1981年,施特劳斯荣获多个国家轻工部奖项
1981年 荣获全国轻工部的全国钢琴制作评比中“声学品质优秀”的称号。 1981年 荣获全国轻工部的全国钢琴制作评比中“演奏性能优秀”的称号。 1981年 荣获全国轻工部的全国钢琴制作评比“制作工艺优秀”的称号。
1984年,为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,企业开始了技术改造工作
1984年,为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,企业开始了技术改造工作。同年,为提高外壳质量和加工能力,以18.7万美元引进木材加工设备17套;杨东部建一厂生产基地动工,投资1235万元。
1985年起,引进了美国钢琴制造专用设备205台,形成钢琴和部件的生产流水线
1986年,杨东生产基地投产,形成现代化规模生产线
1986年,施特劳斯再次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颁发的优秀产品证书。
1987年,上海钢琴厂、上海乐器修配厂等合并组建上海钢琴公司
1987年,企业引进日本涂装流水线,大、中、小三款基础击弦机系统定型。11月,为了迅速发展钢琴工业生产,扩大上海钢琴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覆盖面,决定将上海钢琴厂、上海乐器修配厂等合并组建上海钢琴公司,总装生产基地仍在惠民路927号原址,同时在该厂区东侧江浦路627号新建大门及销售门面。
1989年,施特劳斯荣获“金海岸优秀出口商品奖”。
1989年,公司重新启用STRAUSS商标
1989年,由于“聂耳” 钢琴品牌因出口需要注册在兰生公司名下,为避免知识产权纠纷,公司重新启用STRAUSS商标。
1993年,施特劳斯三角钢琴荣获第二届上海科学技术博览会金奖,立式钢琴荣获第三届上海科学技术博览会金奖。
1994年,施特劳斯钢琴获全国畅销国产商品金桥奖,并连续5年均获此殊荣。
1995年,施特劳斯荣获1995年著名品牌,并被推荐为上海名牌产品,且连续13年获此殊荣。
1993 - 1995年,七大制造基地,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
1993年,企业又从日本引进80多台套钢琴各种专用设备,其中有油漆生产流水线和击弦机加工等设备。到1995年,上海钢琴有限公司已具备七个制造基地,拥有专业钢琴制造设备600多台,产品销售遍布全国和欧、亚、美、澳等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1996年,逐步引入CAD辅助设计,产品引领市场潮流
1996年起逐步引入CAD辅助设计,从而提高新产品的开发速度,新产品以每年4-8款的速度迅速推向市场;同时设计研发开始借鉴欧陆理念,产品的款式、风格引领市场潮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