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施特劳斯钢琴有限公司
 

工艺传承

Craft Heritage

施特劳斯百年工艺传承

自1870年英商在上海设立钢琴制造工厂(聘用英、德、意等国技师),十多年后招收中国工人起,通过陆续不断的刻苦专研、拜师学艺,中国工人从基础木工做起、逐步掌握了装配调音等技术工种。1890~1940年代,源自“谋得利”的中国工人,在上海开设了众多的钢琴(风琴等)的小作坊或琴行,将得自“谋得利”的欧洲经典钢琴制作技艺忠实的保留了下来。

解放后,这些小作坊或琴行的工人组成了新中国较早的一批钢琴产业工人,在建国初期的艰苦岁月中,他们继续发扬刻苦专研精神,为国家文教事发展做出贡献。公私合营建厂后,我们的工人们更是群策群力,将各自的经验技术相互交流提升,并借助高校力量对钢琴部件等进行科学数据测定,研制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、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。经过李铭强、顾圣婴等专家鉴定定型,此后,我国结束了一味模仿、袭用外国生产工艺的历史。

在此期间,技术人员怀着为新中国争光,为社会主义争气的雄心壮志,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,不怕困难,制造出了7英尺三角钢琴,不久以后, 9英尺三角钢琴也在公司问世。从此中国乐坛上有了自己的大型演奏琴。

1923年厂址:倍开尔路(现上海市惠民路927号)
1956年公私合营后为上海乐器厂厂址

1958年全国乐器会议
摄于惠民路927号(原厂址)

1962年在厂部组织科研技术人员对钢琴漆膜工艺进行研究,当从国外资料获知以不饱和树脂用作漆膜材料后,经长达数月的努力、无数次的工艺试验,终于对传统钢琴油漆工艺进行改革,在全国首创使用不饱和树脂的表面涂饰,而后在全国四家钢琴厂推广使用。该漆种已成为当今世界较普及的涂装方式之一。

1963年,受国家轻工部委托,企业起草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《钢琴》标准。

1964年自然灾害期间,由于原材料匮乏,开创性试制成中国独立的多层毡呢弦槌。期间自制以及与机械厂联合研制了多款钢琴生产专用机床、大批专用工具,并提供了大量人员、设备、技术以支援了北京、广州、营口等地的钢琴厂的建设。同时考察筛选制定了我国乐器材的主产区、五金用材的标准。

1970年,在全体技术人员的努力下,采用技术攻关和革新建成了钢琴琴槌加工生产流水线,在国内首创试制成功电加热轧琴槌机,槌柄自动钻孔机,弦槌铆钉机等数台设备,提高了钢琴琴槌的质量和产量,并减轻了劳动强度。

1977年,在厂部技术人员的努力下,全面修订2215道生产工艺规程。并于1979年完成击弦机轴架钻眼自动化改造,消化气垫轧床、流转车两项新技术。

1984年为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,开始了技术改造工作。同年,为提高外壳质量和加工能力,以18.7万美元引进木材加工设备17套;杨东部建一厂生产基地动工,投资1235万元。1985年起,引进了美国钢琴制造专用设备205台,形成钢琴和部件的生产流水线。1986年,杨东生产基地投产,形成现代化规模生产线。1987年,引进日本涂装流水线。大、中、小三款基础击弦机系统定型。

1993年,又从日本引进80多台套钢琴各种专用设备,其中有油漆生产流水线和击弦机加工等设备。到1995年,上海钢琴有限公司已具备七个制造基地,拥有专业钢琴制造设备600多台,产品销售遍布全国和欧、亚、美、澳等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施特劳斯产线

公司所获专利

1996年起逐步引入CAD辅助设计,从而提高新产品的开发速度,新产品以每年4-8款的速度迅速推向市场;同时设计研发开始借鉴欧陆理念,产品的款式、风格引领市场潮流。1998年,中型琴新款击弦机组试制成功。2000年起,工艺文本作重点调整,引入社会化生产机制,分流改造油漆涂装等“三废”加工设施场地。2004年,击弦机系统弦槌成型及防霉蛀工艺取得突破性进展。2006年,集十数年考级经验积累研发的新型击弦机试制成功。近十年来公司申请各项专利20多项,其中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3项(ZL2006101160323、ZL2006300327861、ZL2006300404891、ZL2006200457893、ZL2004301052462、ZL2004301052458、ZL2004301052443、ZL200330109568X、ZL 2003301222007、ZL2003301095694、ZL023746629、ZL023747145、ZL023736209、ZL 023736194、ZL023736216、ZL013532405、ZL013532391、ZL013532383、ZL013532413、ZL003356272、ZL003356264、ZL003356256……)。

2007年起,启动了新一轮的技术改造项目,对共鸣系统生产线、总装生产线等工艺工序环境等进行重点调整,新增大型数控机床6台、总装生产车间安装恒温恒湿中央空调等。企业实现集中生产,精简机构形成统一管理,促成技术进步、提高产品能级,提高劳动生产率,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、促进企业发展、重塑企业形象,使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。